【供稿/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石油工程16 徐雯靖】进入大学已有一个学年,站在时光之城的我,透过城墙的瓦砾夹缝看到的点点光亮是一本本自己曾经品之,尝之,心悦之的好书。
回忆起自己进入重科将近一年的时光,相比较于高中时期繁重学业的束缚,在这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我也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正如《岛上书店》中的小女孩玛雅所说的那般:"书店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也认为,在与每一本好书的不期而遇,都是世界的每一分温柔而待。读到一本好书的感受,正如无心赏景的你,不经意间的抬头,却映入满眼春色的惊艳明丽;如站在四月的春风里,微微踮起脚尖,摘下枝头一片绿意的轻松自然;又如泡下一壶清茶,品上一口,就传入舌苔的清香淡雅。于是,借此机会,我想将自己这一年内读过的一些好书,与你分享,愿你我都能有"熟读精思子自知"的收获体验。
《许三观卖血记》
在高中时期,我看了余华的《活着》,此书文字中透出的黑暗,真实的可怕,当时的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而作为余华的另一部佳作——《许三观卖血记》,它描写的和《活着》是同一个时期的故事,而与《活着》有所不同,这本书里充满更多的则是温情。
这是一个苦涩的时代,艰难到当时只要是健康的成年男子都要去卖血。而本书的主人公,平凡的送茧工许三观一生命运波折,次次靠卖血度过危机,甚至险些丧命。而最后想为自己卖一次血时,却被告知自己已老,不能卖血了。回顾往事,一幕一幕,许三观不禁痛哭起来,感慨万千。
书中的人物很苦,但苦中却有无尽的温暖与光亮。让我感到暖意的一幕幕场景:许三观在得知一乐并非自己的亲生子后大怒,却终究不忍心而带一乐去吃面;许三观为自己被批斗的妻子在送的米饭下藏红烧肉;许三观在开家庭批斗会时放下架子,检讨自我;许三观为救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一乐一路卖血到上海;曾经与许三观一家拥有不少恩怨的周小勇一家在一乐病重时却捐出了最多的钱。
许三观,是一个再不过平凡的人,可他的一次次举动也触动了我,为了能够献血,在冬日里,许三观不停的喝冰凉的河水;为了省钱救一乐,不顾自己身体,和医生理论,要将为救自己,医生在自己身体中输入的300ml血抽出。他很平凡,但同时他也很伟大,在他一次次,献血为了儿子,为了妻子,为了家,不顾自己身体时,在我眼里他就是个英雄。
这本书同《活着》一般,通过描写上世纪中国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状态。可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本书。比起《活着》中主人公的悲惨经历,沉重得让我透不出一丝气,我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中在贫穷和困难中却依旧温暖了内心的爱意。
《锌皮娃娃兵》
记得我高二那年,这本书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家。那一段时间,我在看到一期的《看天下》杂志上,针对她做了大幅的报道和评价:她的作品的争议性很大,她的许多代表作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如《锌皮娃娃兵》作为一本纪实的非虚构作品,甚至严格来说,更像是一本战时报道。于是,当时对她的作品很是好奇,是有着怎样的魅力,使诺奖花落于一个战时记者和她的一本本非虚构性小说。
当时对于她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锌皮娃娃兵》,但由于多种原因,在此时才真正的开始阅读这本书。"历史会说谎”,这句话被印在了本书的第一页,正如阿列克谢维奇她瘦小又孤独的身影在我眼前,却又坚强地站着,坚定地重复着这句话。是的,历史会说谎,苏联政府极力地美化那场战争,把对阿富汗的侵略说成对阿富汗的帮助和国家建造。让无数的苏联热血男儿为了建设踏上出国的征程,回国时却只有一盒盒的锌皮,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这场给苏联人民和阿富汗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战争,却一直被政府封锁,用一块彩色的幕布将其包裹,阿尔维奇勇敢地则把这块彩布撕下,让里面的肮脏黑暗大白于天。我敬佩她的勇敢与坚持,以一女性之躯,对抗于强硬的俄罗斯政府的压迫与封锁。
在这本书里,参战士兵,医疗人员,士兵的父母,妻子,亲眷每个人发出了对战争的控诉,他们的哭泣,他们的鲜血,他们的伤痛,在被苏联政府强制封锁了数十年后,在这本书中喷涌而出,现实的血淋淋令人震惊动容。
娃娃兵的时代已过,可鲜血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淌。愿我们以史为鉴,使悲剧不再重演。
《解忧杂货店》
对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无论是他的代表作《白夜行》,《解忧杂货店》,还是他相比较而言,不为大众所知的《信》,《祈祷落幕时》等等,我都曾读过。然而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解忧杂货店》。
一座小小的杂货店,一夜之间发生了美丽的时空交错,连接着两个年代,互助的力量显得格外有力,又格外温暖。
在我看来,东野圭吾的小说有个永恒的核心,就是爱。这本书中,爱的主要体现就是互助,杂货店的爷爷,三个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他们都曾是这个店的主人,而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馈赠,帮人的同时,老爷爷收获了快乐,三个年轻人也因此看清了未来的道路。文中每一个人物之间都有联系,这种联系也促进了爱的连续。人性的美好,在本书中得到了极好的释放,极大的升华。
可是正如文中所说的,若不是求助者本身拥有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的品质,收到再多的帮助信,也是徒劳。文章的最后,三个年轻人眼中充满了光芒,有了那光芒,似乎能让他们无畏前方,充满希望。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结局,哪怕是因为阶层原因,最终无法走在一起的杂货店爷爷和丸光园奶奶,可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将爱给了更多的人,直至走到人生的尽头。
对我们而言,并不知道生活有多少困苦,未知在前方,但我希望我们的眼中都能充满光亮,始终热爱。
我想要谈到的书籍有很多很多,在上一年阅读到的30余本经典中,几乎其中的每一本都带给了我不同的触动:
《生死疲劳》,在去年校图书馆开展的重读优秀诺贝尔奖作品中,我阅读了第一本莫言的小说。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描写西门闹六世轮回的经历,映射出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全书充满魔幻主义色彩,情节之精巧,令我叹为观止。
《菊与刀》,曾在豆瓣读书的推荐下,我在图书馆借阅了这本极具盛名的书籍,在作者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讲述下,我对于日本“尚礼而好斗”的矛盾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类群星闪耀时》,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这本充满浪漫主义的人物传记。这本书的阅读性很强,美丽的不像是本人物传记,令我对传记的枯燥乏味的认知改观。
又如《洗澡》,《我们仨》等等,我阅读了不少杨绛先生的作品,其丈夫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闻名于世,可我认为同时期杨绛先生的《洗澡》一书并不输其分毫。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在《黄金时代》里,在王小波恣意大胆的文字中,我看到了知青王二的疯狂爱情。
等等,等等。
在时光的裂缝中,每一本优秀的作品都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看向曾经的我,在此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轻松畅快,也有着随着书中人”万念俱灰渐憔悴”的难过之情。
书读得越多,才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也愿自己在忆起过去的观书之感的同时,不忘记自己和各位大家的差距。同时看向前方,不要停下自己向前的脚步。
有感而发,写下此文,愿与诸君共勉。